
文 | 江世彥
閱讀一條街:街道雜感/江世彥
“Like few other places, streets are a public stage where life unfolds.“
「街道是一個展現生活的公共舞臺,就像我們所知的那些場所一樣。」
“Places to go, rather than through.“
「它就是你要去的地方,而不是要經過的地方。」——Fred Kent, Founder of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閱讀街道
我們是否曾經停下腳步,仔細端詳街道周邊的環境?
與路邊的建築、商店或公共廣場等人群活動的主要場所相較,街道很少被認為是都市空間的主角,它是都市中的附屬空間,把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串聯起來,並提供基礎的城市機能如交通、照明、人行空間、排水等等。在將近百年來現代都市發展的脈絡下,隨著城市功能的高度分化,街道逐漸不再被認知為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景,也慢慢失去被關注的目光。
在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裡,故事圍繞著戰後東京舊城區一條商店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生展開,隨著當時戰後發展的歷程與情境,街道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告訴我們那個不屬於卻可能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
珍.雅各(Jane Jacobs)曾經說過,「透過長時間,一次又一次公共人行道上的人群接觸,對於城市街道的信任才得以形成,儘管這些接觸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其總和並不如此。」我認為這某種程度上揭示當代市民的冷漠,卻也說明了街道是由無數匿名人群的互動與各種生活所構成的總和,街景即是展現生活的公共舞臺。閱讀它,就像品味一本書,一杯手沖咖啡,一杯精釀啤酒,可以體會在地文化累積的各種滋味,並看見真實記錄的文化地景。街道之所以該被閱讀,是為了能夠更真實地理解我們身處環境的現在與過往,重新鏈結我們與生活環境、文化脈絡之間的斷裂,並取回思考城市未來主體性的權利。
(大學旁的商店街 /攝於新村,韓國首爾)
城市空間是一個綜合體,先看看周邊街區
「房屋、街道、區域和城市」是一種反思功能主義(註1)城市規劃分類概念,在1953年由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第十次籌備小組(Team 10)(註2)所提出,在他們的提案中,房屋是一種根據不同價值觀、生活方式並且具有領域性而被建造的社會基本單元;街道是群體和個體在外界接觸相遇、社交聚會的場所;區域被定義為具有某些共同特質的居民生活的範圍;城市則是具有自主意識的複合社群,由這些不同層級的生活領域組合而成。他們試圖強調城市空間與居住空間不應是生活中被區分開來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而是一個在多元生活方式、價值、社群關係下的一體化居住空間。城市是居住與社群關係的延伸,街道則是促成互動的重要媒介。
這種概念提供了一種視角,去理解我們在散步或旅遊時體驗到無論熟悉或獨特的街道感,大多是因為區域的社群關係以及周邊房屋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價值與當地的環境所綜合而成,而非單一街道的影響。街道就像是黏著劑,將各種價值與活動拉在一起,固著在土地上。觀察街道,最好能夠連同附近街區一起探索,並且了解街道不只有在路面所及的範圍內,而是由周遭裝滿居民的許多立體空間共同組成的文化生活圈。
(街道如同黏著劑將城市各種不同生活狀態結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聚合物 /攝於天王寺阿倍野日本大阪)
街道的邊界性質
不論是筆直大道、蜿蜒小巷、車水馬龍的市街或是人來人往的徒步區,街道基本上都可以被視為單純的線性空間,由位於中央並具有延續性的開放平坦鋪面,連結兩側可供使用及活動的內部空間。人們在街道上時是處在外向公共的狀態,在室內則處在另一個內向性的狀態,這樣的特性讓街道形成了一條控制私密性與公共性的邊界,這條邊界有時候是圍牆、籬笆、建築牆面、騎樓或是退縮的庭院,也可能是人行道、街道家具、停車空間等等,藉由觀察邊界的組成跟特性,我們可以大略的了解街區內的社群互動關係與對外的開放程度。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建築學者與都市規劃學家仍然辯論思考的問題,在不同的街區環境下,對於周遭的居住者、穿越的行人、用路的車輛,應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又應該有什麼樣的互動?要如何維持合適的隱私感,又創造足夠的社區凝聚力?邊界還有什麼可能的做法或形式?
街道的兩側有許多定義邊界的語彙,例如活動式的柵欄表明私人的領域不歡迎進入,但視線仍可穿透,讓街道氣氛較為緩和;退縮的開放空間以及室外樓梯則創造了公共與私人空間的模糊地帶(攝於漢南洞/韓國首爾)
街道的形狀
回到最基本的感受,讓視線沿著街道延伸的方向,從行人的視角我們可以感覺兩側建築的輪廓與街道的寬度,或高或矮,或疏或密,或近或遠所帶給我們的心理變化,觀察道路的形式與交通的狀況、清點街道上的物件,車輛、燈號號誌、招牌、人行道、路樹、溝渠、郵筒等等,這是街道的基本構成,我們可以仔細感受每樣元件的作用,並且試著在心中重新組合看看,街道會產生什麼變化?站在街道的一側往另一側看去,是居住者的視角,這個角度讓我們更清楚地觀察接近街道面的建築立面與邊界形式,建築的入口、沿街面的退縮、街面使用類型、建築物外牆的材質、比例、開窗的方式、遮簷的形式甚至冷氣主機的位置,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設計或建造者的意圖與實際被使用的空間,是什麼讓我們愉悅欣賞,又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不適?街道正在嘗試跟我們對話。
活動空間
時間是觀察街道活動的重要參數,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少能夠靜靜觀察一整日的街道活動,但我們可以在觀察時加上時間的戳記,例如:傍晚時分學童放學後在街上逗留,或中午上班族在街道上覓食等,這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觀察特定族群的特質與街道互動的習慣,從哪裡過來?如何停留?有沒有停留的空間?哪裡是人喜歡停留的街道角落?大家如何從街道中獲得想要的資訊?我們也可以試著藉由觀察特定物件來想像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諸如陽臺的擺設,門窗是否緊閉,燈光、停車的方式、房屋的外在格局,或周邊具有的商店類型等等。街道就是人在外生活的場所,觀察人生百態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街道上還能出現哪些有趣的活動?能夠增加什麼樣的空間?是街道的哪個部分影響了人的使用習慣?
街道的質感
每條街道可以因為氣候、地理位置、文化、不同的房屋形式與街道活動,渲染出截然不同的味道,或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對於愉悅街道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打造出街道的質感?可能是充足的自然光線、適時的微風吹拂、舒適的溫溼度等外在條件;或是讓行人安心活動的舖面,周邊精心設計的街道立面與街道家具等物質條件;又或是它適度的寧靜氛圍,整潔與秩序的環境,宜人的香氣?街道的質感需要經營與累積,才能形成獨有的街道文化,在閱讀街道時,別忘了也想想,在現在觀察的街道上,哪個部分最吸引自己?
(自然、氣候、地理位置及使用的狀態都創造出不同的街道質感,從左至右圖分別為荷蘭海牙、法國巴黎及日本大阪)
街道歷史
當道路開始劃分土地,便形成街廓。街廓的形狀、大小與排列的形式,暗示了一片土地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這些排列的形狀影響了街道的層級、連接的方式以及街廓內建物的型態,街廓可能是從舊時聚落發展至今的街區,也有可能是新興計畫或重劃的產物。隨著不同時代的觀念、需求或政策反覆修改或拆除既有形成,街廓內的建築物樣式、建築方式與細節則反映出修建年代修建者當時的價值觀與營建技術。從街廓、街道的尺寸層級、周邊建築類型、到建築的形式和細節,街道的各種形狀即是一部層層相疊的城市生活發展歷史,透過考證街道上的種種形狀與建築,我們將能夠對於各時代的生活、文化意識與發展意圖產生更清晰的輪廓。
(公共空間的活動讓我們對街道有多一種想像 /攝於高臺寺公園 日本京都市)
街道是文化的載體;是生活內涵的總和呈現;是觀看城市的獨特視角,各種價值的展示舞臺。街道是一個複雜精巧的協奏曲,大街上各種時期留下的建築類型與現在的空間用途、鋪面的形式、整潔的程度、秩序、街區與道路的規劃,活動的人群、溫度、濕度、天氣、氣味、聲音、燈光,周邊建築內人們的行為,與街道上的動植物,交織出當下當地真實的文化地景。不論我們是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