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君安
公寓.街道.台北/林君安
“街道是社區的房間。”——美國建築師路易康
“The street is a community room. ”(Louis I. Kahn)
近年來在臺北都會地區,都市再生的呼聲響亮。現有大量住宅過度老舊又缺乏整建維護,且無法符合高齡需求。以住宅棟數而言,雙北超過 30 年的住宅約有 116 萬棟;以臺北市的住宅戶數而言,屋齡超過 30 年的高達 59 萬戶,占全市約 67%。老舊住宅的種種問題不僅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都市景觀的外部性,更是防災的危機。也因此,在私部門,都更成為房地產開發的顯學,而公部門針對危老住宅的政策也持續推陳出新。儘管宏觀地看,老舊住宅修建的腳步不如預期,小區域地看,許多都會地景已經大不相同了;雙北市維持了三、四十年的中層住宅鄰里──也就是以四、五層步登公寓為主體的街巷弄空間──在亦步亦趨的都更腳步下,逐漸出現十數層、甚至二十幾層的獨棟高樓。
住宅與都市的空間汰換是尋常的過程,也是為永續都市的必經之路,但這波浪潮不只是新舊交替,還是住宅與街道類型的大轉移。的確,住宅本身的品質改進了不少,都市景觀也經常變得更好,街區可能多了人行道、妥善養護的植栽槽、被認養的行道樹,有美麗的園藝造景與圍牆。然而,原有中層公寓所圍塑的經典臺北街巷的完整性、連續性、和諧性,甚至鄰里意識也經常被高聳的建築、隨意的造型,以及豪宅意味所破壞、分化了。其實,都市的空間景觀具有公共財的性質,不應放任由私部門恣意創造,這也是公部門辦理都市設計審議的初衷。同時,一般新建案往往排除了不同經濟階層,過濾了一些原始屋主和住客,改變了街區的社會結構,造成社會排除和縉紳化的問題。這類議題,社會上已有討論,這裡要指出的是,新建類型對臺北地區既有的、活絡的街道生活,是不利的,長期來看,也將影響整體都市景觀與都市經濟。
也許因為這個轉變的過程是透過個別都更案逐漸發生,所以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模式若持續,將對都市空間與生活造成何等巨變。參考珍.雅各(Jane Jacobs)的都市學經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我們可以思考公寓或大樓街廓模式的差異,想想公寓街廓的價值──使用的價值、空間的價值、與集體記憶的價值。
(公寓街區裡熱絡的黃昏市場 / 臺北市松山區四層;1970年;林君安2007)
例如,臺北步登公寓的街廓尺度,相當符合珍.雅各說的「小街廓」。常見的公寓街廓短向是背靠背的兩排棟,長向一般是數座不等的連棟立面長度,這樣的街廓有許多轉角,可促進動線連通、路徑融合,避免孤立與分離,並得以匯聚、混合街廓內外經濟活動,有效地支持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豐富都市生活。這樣的說法類似美國建築師路易康所說的:「長街是一系列的房間,每一個房間由各個相交的街道所區隔、定義。這些相交的街道帶來了各種滲透,來自遠方,來自於它們曾經相交的每個開口。」
又,為了加速汰舊換新,目前公部門最主要的都更與危老手段是「容積獎勵」,結果經常造成過於龐大的建築量體,在中小型街廓,造成空間上的壓迫感。而相較於許多新住宅大樓,臺北步登公寓的樓高與巷寬比例較為親切,較不影響鄰棟與街道的日照,也較能有效圍塑巷弄空間,連結對街鄰居,產生街道的一體感;與對面及地面層的視聽互動,也有助於鄰里守望。步登公寓一樓院落常保有高度親切的圍牆、可人的植栽,形成臺北的小街風景、巷弄人家的溫煦氣氛;加蓋後五、六樓的高度也還是可互動視聽的距離,使人覺得,這路邊陌生人家並不遠在天邊,彼此互為街景之動靜。作家葉怡蘭曾經形容永康街區:「市聲車聲人聲遠了,僅僅數巷之隔,便是寧謐的住宅社區……一仰頭,有點年紀的公寓樓房加蓋陽臺上,扶疏綠意從一落落盆栽裡伸了出來,定睛細看,還有一、兩隻家貓從迷濛的紗窗背後張大了眼睛閒閒朝外張望。」這種自然而然的窺探、怡然自得的被窺探事實上豐富了城市、豐富了人在城市中的空間經驗,是曼哈頓下城區、舊金山及許許多多歐洲與亞洲的城市之所以迷人的地方,且在臺灣社會,多數行人也會適度自持。
(公寓一樓有院的住家經常維持親切的尺度,圍牆並不森嚴,院內健壯的亞熱帶果樹提供街道風景與庇蔭。/ 臺北市北投區三層;1970年; 林君安2019)
步登公寓的一樓常因應經濟活動,轉變為商業使用,促進居住便利與街道生活,這都是臺北公寓群落現成的環境優點,也是珍.雅各所提到的種種價值。但在大量公寓改建的新街廓裡,這種混合性以及相對應的親切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高樓拔地而起,投下陰影、匯聚風場,退縮空地經常形成寬敞的人行道,但不宜駐留,因為警衛對外界眼光通常極為緊張,形塑堡壘、分化鄰里、人行道上毫無活動。大樓的一樓往往設定為封閉的內部公用空間,極度強調隱私,空空蕩蕩,對街道活絡無所貢獻。
(臺北市北投區/ 林君安 2019)
高層都更大樓所形成的街道氣氛。雖然是商業區、有樹、有人行道、建築立面整潔整齊,卻因大樓遮住陽光,地面層皆設定為私有的公設面積,整體環境令人感覺冷清、荒涼;雖說純住宅使用,寂靜少人煙無可厚非,但對住戶而言,大概也不是特別舒適愉悅的穿行空間,何況本區就位於捷運站旁。對比之下,盡頭處立面美學不足、雜亂加蓋的十幾層老大樓因有騎樓商家、採光充足等,卻是空間經驗上,較「舒適」的空間。
都市中的街道並不只是供人車穿越的空間,不只是串連住宅或其他使用的空間,街道是都市人日常生活的空間,是那座都市的形象之所在。街道是長條形的另類公共廣場,是私領域與公領域的交界,提供人們感知他人生活的機會。幸運的是,雙北比起世界上許多地方,有著不少充滿活力的住宅街廓。不幸的是,我們可能對這樣的街道空間之存在與消失都習以為常,所以不知不覺經常將街道的權力──享受街道生活的權力──交與他人裁決。
面對以上的潮流與現實,臺北步登公寓的發展史或許可以提供思考的起點,因為它是從歐洲郊區移植至臺北城市的高密度集合住宅,在這寸土寸金的都會裡老邁而頑強地存活著,又或許,我們能從過往的臺北街廓生活提煉出些許經驗法則?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都市再生是必要的,獨棟、連棟透天與高層住宅,古蹟、老房子與新房子都提供了都市空間的多樣性;只是,街廓模式與主流住宅類型攸關都市空間與生活型態,想要什麼樣的住宅?看似購屋租屋者的私人決定,但什麼樣的住宅就形塑了什麼樣的街道與城市,想要什麼樣的街道?想要什麼樣的城市?這應該是市民的審慎抉擇。
(本文部分內容修改自《台北步登公寓》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