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aneur Magazine《漫遊者》雜誌專訪/Fabian Saul
Flaneur Magazine(中譯:《漫遊者》雜誌,也譯作《閒晃者》雜誌)發跡於德國柏林,一期以一條街道為主題,試圖蒐集街道上的不同觀點,訴說城市的日常樣貌。2018年《漫遊者》雜誌選擇台北做為未來一期的主題,開始對台北進行一系列的探索。
台北村落之聲在八月《漫遊者》雜誌於寶藏巖駐村期間,邀請主編 Fabian Saul 分享截至目前為止執行的心得與經驗。
Flaneur Magazine《漫遊者》的雜誌概念
《漫遊者》雜誌每一期專注於一條街道,在雜誌製作前期約二到三個月期間與當地藝術、建築、文學、影像、學術研究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合作。以街道為主體發散,透過跨領域的協作,《漫遊者》討論城市中各種不同面向的故事,除了平時能看見的樣貌外,更希望發掘城市裡那些不可見的層面,撥開歷史文化、社會等現象層層包裹下的都市紋理,從多方角度的觀點敘述中,更深入地去閱讀某座城市裡的一條街。《漫遊者》每期關注不同城市,從團隊所在的城市柏林開始,延伸至萊比錫、蒙特婁、羅馬、聖保羅等,未來一期則是選定在台北發生。
開始《漫遊者》的契機
整個計畫從五年前開始,《漫遊者》雜誌團隊的發行人對於自己過去童年時期的街道產生興趣,才開始有了製作《漫遊者》這本雜誌的想法。
Flaneur Magazine 團隊成員的背景
團隊的成員都擁有多種面向的背景,擴及設計、電影、文學、哲學、音樂、文化研究等,獨特豐富的組成也讓《漫遊者》有更多的可能。擔任藝術指導的 YUKIKO 有時也會以創作者的身份出現在雜誌中,擁有新聞背景的主編 Grashina 同時也可以是產出文字的作家,多重身份在緊密的合作中模糊了每個角色既有定義。Fabian 認為,整個團隊是以跨學科 (interdisciplinary) 的方式在運作,不僅僅是在專業意義上的雜誌工作,《漫遊者》所背負的責任也不同於一般的報章雜誌,並不會在出刊之後就結束。
和台北的第一次相遇
Fabian 最初認識到台北的契機源自於五年前《漫遊者》的第一期雜誌,在柏林的街上有一家由台北家庭經營的餐館,從與餐廳主人的對談中,Fabian 窺見台灣在國際政治上特殊的關係,與當時德國東、西統一的事件相互呼應。當時餐館牆上照片中的101建築物雖然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地標,五年後實際來到台北卻發現與這裡人的真實生活相去甚遠,甚至有誤導的意味。
為何 issue08 所在的城市選擇台北?
《漫遊者》會選擇台北做為下一期雜誌的主角源於台灣在政治上的特殊處境,這使得台灣在歐洲及國際上較少受到關注,展現出來的知識面向也非常有限。與上一期在南美洲聖保羅的狀況有點相似,這樣外交 (Diplomatic) 與地理 (Geographical) 上的真空 (vacuum) 以及被忽略所帶來的「缺乏」,反而是 Fabian 特別對台北感到有興趣的一點。正是因為對於台北沒有既定的印象,在雜誌前期的研究過程中並不會感覺被限制,能夠以更開放地角度去發掘這座城市。
?
主編 Fabian 的台北駐村日常
Fabian 來到台北基本上就是不斷地走路,獨自去面對、感受台北,聽人說話、學習,與不同的人見面,非常緊湊。「當你遇到一個人,接著遇到下一個、再下一個,是一種骨牌效應 (domino effect) ,而你必須相信這樣的過程。」就像將自己放進這個城市,順其自然地隨著發生的事件、遭遇不停地流動。
另一邊也著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閱讀相關資料,思考雜誌的概念雛形,串連當地不同的藝術家,這就是Fabian駐村每天的工作。接下來幾個月的製作階段 Flaneur Magazine 團隊成員也會輪流駐守台北,進行未來一期雜誌的準備。
對 Fabian 來說,街道是什麼?
選擇一條街道讓 Fabian 能夠透過不同角度了解一個地方,甚至透過這個方式再延伸到不同去處。行走的方式在一條街上探索這座城市,可能經歷迷失,也可能意外撞見城市裡黑暗的面向。《漫遊者》不是只想傳達那些美麗、輕鬆有趣、在旅遊手冊上就能找到的事物,反而是那些令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城市角落並反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Fabian 用同理心沿著在地的脈絡,發掘現象背後關乎人更根本的掙扎、條件與議題。
最後選定台北的哪一條街?如何進行研究?
現階段研究的區域開始逐漸縮小到萬華區一帶,但現階段還尚未真正選定某條街道。從很多地方沿著河流最終都會來到萬華,對 Fabian 來說,來自不同領域的當地人士、社群、研究者與藝術家都代表了社會上不同片段的縮影,無論大到與博物館館長對談,小至訪問街道上的店家,對研究來說都同樣重要,是不分階級 (hierarchy) 的。不只是聽取某一角色的觀點,而是有更多人加入,更廣泛地接納來自各處的想法,研究的進程就像偵探一樣,從微小的跡象中找到通往下一處的線索。
行走在台北街頭的發現
當我們行走的方式體驗這座城市時,有時我們仰賴地圖去尋找,但我們有時也能選擇不照著地圖,自己去探索這座城市。在台北地圖上看見各種層面的痕跡,殖民、歷史、政治面的不同勢力試圖植入他們對都市的想像,造就台北現在的樣貌。這樣漫遊的經驗不只是自己擁有,而是在經驗中連結到的所有人都參與在整個計畫中,他們共同發生,也共同成就這本雜誌。與其說是某個特殊的時刻啟發 Fabian,不如說是這些小事彼此連結交織對他來說更有意義。
Fabian 舉例,像是南萬華(加蚋仔)一帶並不是一個受到觀光注目的地方,也許連台北人可能也覺得那裏沒有什麼,但 Fabian 卻不這樣認為,像是那邊第一果菜及漁貨批發市場,在他眼中就是象徵著台北與中南灣深刻連結的重要存在,來自各地的產物必須先運送到這裡,才能再分送至台北的各地。南萬華一路發展而來都沿著河岸,它的歷史與港口、河流息息相關,即便現在的都市規劃已經讓我們看不見這些蹤影,河岸的脈絡仍與台北今日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交通與歷史關係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 Fabian 對這個地方深感興趣的原因。
雜誌視覺與編輯手法通常如何傳達在地氛圍?
整本雜誌的藝術指導是由 STUDIO YUKIKO 所負責。YUKIKO 的設計善於捕捉紋理、色彩、編排,展現一個地方的氛圍。透過和合作對象的在地觀點與視覺呈現彼此呼應,才得以讓創作內容更完整。《漫遊者》看來不拘一格、多元豐富的視覺特色同時也回應了每一期雜誌中融合了來自各方的聲音與觀點,整個設計過程像上一期在巴西聖保羅持續長達半年,是相對來說非常少見而且漫長的工作時間。
希望讀者能從《漫遊者》得到什麼訊息?
整本雜誌想要說告訴讀者:沒有單一的敘述,也沒有唯一的真相。《漫遊者》給予的是多元的觀點,由不同的層次堆疊而來,永遠不會只有一種聲音,而是用不排他、涵融各種視角詮釋一座城市的街道。
想對台北說的話
「我想感謝這個城市的熱情款待,台北是一個非常開放且友善的地方。這裡的人樂意與他人敞開大門分享他們的故事,與他人產生連結,是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
能遇到志同道合並且願意參與、分享、交換故事的人們,Fabian 感到非常幸運。對《漫遊者》團隊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他們會持續地探索,帶領我們用全新的視角觀看台北的另一面。
攝影、剪輯/ SR. WANG採訪、文字/ SR. WANG特別感謝/Flaneur Magazine、Abby Yu、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ly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