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2文 | 張正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6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城市生產與生活〉台北人「家」的思考 - 北車大廳「阿屋拉」,異鄉人的客廳 / 張正

文字大小:

〈城市生產與生活〉台北人「家」的思考 - 北車大廳「阿屋拉」,異鄉人的客廳 / 張正

同一個空間,可以有不同的名字。

最初聽到有人把「臺北車站」簡稱「北車」,覺得挺彆扭,現在我也開口閉口講得很順了。前陣子,聽到來自高雄的高中生提到「高火」,我沒多問,心想:「應該是指『高雄火車站』吧?」果然沒錯。

每個世代、每個族群,都會依照自己的理解或偏好,替周遭的人事物命名,就像學生時代替老師取綽號。我們替人事物取名、取簡稱,世界各國的人也一樣。在印尼人的口中,「臺北車站」的簡稱是「TMS (Taipei Main Station)」,臺北車站大廳是「阿屋拉(aula)」


sIMG_7448OK.jpg

 

阿屋拉

「阿屋拉」,是印尼文「大廳」的意思。每到週日,北車大廳地板上總是坐滿了印尼人,說話聲、笑鬧聲、音樂聲、人們的步伐、滾動的行李箱、閃爍的電視牆、迴盪的播音系統,交融成化不開的濃稠一片。在週日的阿屋拉,印尼語是最通行的語言,試著側耳傾聽,不時會聽到周遭的印尼朋友對著手機說:「……阿屋拉……阿屋拉……」

「阿屋拉」在對話中頻繁出現,我猜,那是正在告訴對方:「我在北車大廳,快來大廳找我唷!」畢竟,只有短暫休假的外籍移工,很難跑遠。而什麼地方可以同時見朋友、唱母語歌、匯款回家、吃到家鄉食物,甚至用家鄉話和理髮師溝通髮型?臺北車站。

四通八達的臺北車站,每個週日,都會湧進來自大臺北各地的東南亞移民移工。

菲律賓人通常只是「經過」北車,中山北路才是目的地。以中山北路三段的聖多福天主教堂為中心,周遭街廓是菲律賓人歷史悠久的聚集區。菲律賓人還發明了「中山拜拜」這個詞來替代「望彌撒」,用來向不熟悉天主教習俗的臺灣雇主解釋。

北車不常見到越南朋友。越南朋友就算到了北車,往往隨即轉車去桃園火車站(應該簡稱「桃車」還是「桃火」呢?)。因為越南移工大多在工廠工作,而桃園的工業區多,桃園境內的幾個火車站周邊自然形成了越南商圈。

其實,臺北市文山區的安康市場原本也是重要越南據點。許多更早以前來到臺灣的越南華僑,因著地緣而在安康市場開了雜貨店、餐飲店、金飾店、美容店,但不知何故,市政府十年前關閉安康市場,已成商圈的越南店家被迫打散遷移。

北車則是印尼人的大本營,週日把北車大廳當作客廳的,九成以上是印尼人。而Y字頭的地下街、從東一門走出去的北平西路、跨過市民大道的華陰街,已是完整的印尼聚落,吃的喝的用的玩的拜拜的,一應俱全。每月一次在北車南門的廣場,還有中國回教協會搭起帳棚主辦的祈禱儀式,總是人山人海。

就算印尼朋友結伴去風景名勝拍照觀光,回家之前,「阿屋拉」仍是最後一站。週日傍晚,北車大廳裡有好多的親切擁抱,好多的依依不捨。他們在日落之際告別溢滿鄉音的「阿屋拉」,回到主人的客廳,回到工作場所。

sIMG_2307OK.jpg
 

地板圖書館

同一個空間,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從今年(2016)年初開始,每個禮拜天下午,我們書店都派人拖著裝滿印尼書籍的透明殼子行李箱,坐進「阿屋拉」的印尼人群中。行李箱放平、打開,就成了提供免費借閱的地板圖書館。於是,作為印尼朋友聚會場所的北車大廳,又多了一個圖書館的功能,一群人圍著地板圖書館,像是在曠野裡圍著火堆。

我們選定的地點,是靠近南二門、編號 F24 的柱子旁,並宣稱「坐好坐滿不換柱」。但是,北車大廳的柱子最近裝了播放廣告的液晶螢幕,遮住了編號。之後該怎麼描述地板圖書館位置呢?服務櫃臺前方五十公尺?阿默蛋糕左前方?有點傷腦筋。

地板圖書館年初開張時,被警察「關切」了好幾次,據說是有人檢舉。不過我們沒有營利行為,警察了解之後就沒事了。可想而知,每個週日那麼多印尼人坐在北車大廳,臺鐵當局一定承受了許多壓力。

我同意北車的首要功能是交通,不過,這些同樣生活在臺北的異鄉人難得放假,而他們沒有自己的客廳可以放鬆休息。那麼,能否在北車大廳仍保留通道的前提下,讓這些異鄉人暫時把北車大廳當作客廳呢?

空間的意義,由使用者定義。速食店可以是吃食場所,也可以是圖書館。圖書館可以看書,也可以談戀愛。高速公路是交通設施,偶爾也是停車場。北車當然是交通樞紐,但也可能是讓異鄉人得到短暫慰藉的家。

但願臺北人有這樣的雅量,在同一個空間,容納更多的彈性與人性。


sIMG_1180O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