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文章一覽 / 影片 / 專題特輯 / 觀點影片 / 2016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Gewildgroei (Wanted Weeds)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專訪

    
 

文字大小:

Gewildgroei (Wanted Weeds)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專訪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其中兩位荷蘭設計師 Vincent Wittenburg 和 Bennie Meek 在本此台北村落之聲的採訪中,熱情與大家分享他們在荷蘭執行的 “Gewildgroei” (Wantedweeds,中譯:雜草不煩)計劃的經驗。
 

荷蘭人怎麼看待雜草?

Vincent 說,在荷蘭街道上雜草並不那麼受歡迎,通常政府會派專人將之剷除,可是這些植物其實對城市有好處。荷蘭文中形容雜草的詞彙也帶有負面含義,似乎找不到比較正面的字來形容城市中的大自然,所以他們就自己發明了這個詞,意思是:植物自由自在地在原本所屬的地方生長。

 

Gewildgroei 的目標

Gewildgroei 是一項計劃,也是一場運動,本質上是開放且樂於分享的,同時,也努力在國際上尋找一起努力的夥伴們。Bennie強調,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指標,是要讓 “Gewildgroei” 進入字典裡!

 

雜草是問題,還是解決方案?

其實問題不在植物本身,人們喜歡這些植物!只是它們在錯的時間出現於不對的地點,往往改變植物的呈現方式,人們也會採取不同於以往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植物。這正是為什麼 Gewildgroei 計劃從「正名」開始,製作可以讓雜草從中長出來的地磚,從此以後,雜草不需要擠在磚縫之間生長,市民也不會認為長出來的雜草是市政府忘記清除的。

更確實地說,這項設計將原先的「問題」轉變為「實際解決方案」。滋養土壤與野生雜草的中空地磚,最終成就了城市裡最完美的排水系統。

 

Gewildgroei 進行過哪些行動?

幾個月前,荷蘭的市政府選用了一種已經禁止使用的除草劑。為表達反對,在一場慶典中 Gewildgroei 成員全身穿戴除草工人的配備,在除草劑噴筒中存放以草製成的雞尾酒,並分享給民眾飲用。

Gewildfroei 也有一台和市府除草隊一模一樣的小貨車,車頂同樣閃著橘紅燈,成員穿著同樣的制服開車進入社區,也在街上和大家打招呼。這輛車除了引起各方關注與好奇心,最大功能是與另一間公司合作,回收不再使用的水泥磚,將之打碎、重製成全新的地磚。

Gewildgroei 計劃不僅和都市計劃專家與市府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它們認為如果想創造改變,必須走出戶外、走上街頭。

 

荷蘭政府怎麼管理雜草?

在荷蘭,政府有一套相當精準且高度自動化的除草系統,甚至有規章圖解詳細說明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綠地該以什麼方式維護。由於除草任務通常會由政府會外包給其他公司負責管理,此類的說明基本上扮演了協議的重要關鍵,好讓雙方具備共同的認知標準。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協定,原生在城市裡的大自然其實無法主動涉及這項系統設定,終究難免還是存在著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爭奪與衝突。

 

Gewildgroei 與政府合作經驗

即便只是想調整政府系統的一小部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當初Gewildgroei?向市府展示地磚設計時,一時之間,市府也陷入苦思,不知道這個計劃該納入哪個有關權責單位。

這也是Gewildfroei選擇直接走上街頭的原因。當人們支持同樣理念,他們會取走地磚帶回家,找到可以安置的地方。整個計劃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轉變」,無論思維還是系統,這肯定需要花上許多時間與耐心。

 

對臺北的植物觀察

台北的植物和荷蘭很不一樣。荷蘭傾向控制自然,往往會設計大自然而不是替自然做設計。在台北,Vincent 發現人與城市自然之間有種互動關係存在,人們會為了樹只蓋半棟建築物,當樹越漲越大的時候,人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幫其架起支撐結構,而不是砍除它。在荷蘭基於安全考量,樹根蔓延在街道上是相當危險且嚴重的問題,應該很難不受到處置。

 

關於「臺北森林浴」計劃

荷蘭文中,沒有「森林浴」的概念。當知道這個詞的時候,Vincent 和 Bennie?覺得這是很棒的概念,就開始思考是不是除了到森林裡,也有在城市裡享受森林浴的可能?

七月底的時候「臺北森林浴」進行了第一次的工作坊,設計團隊收集到許多有趣的想法和關於大自然的記憶。有人提到台北下雪,也有更多的經驗其實不限於視覺,來自多重感官知覺。其中一位成員特別分享,當他騎機車的時候一定會在樹下等紅綠燈,不會騎到機車待轉區,只有外國人才會傻傻地這麼做。

 

「臺北森林浴」的下一步

Vincent 和 Bennie 想在臺北街頭快閃「微型公園」裝置,讓人們有機會可以體驗到細微的自然空間感知。希望藉由第二次「臺北森林浴」工作坊與大家一起合作,找到更多合適的地點在台北持續完成這個計劃。

 

留言給台北村落之聲

「最初決定自行生產地磚,是因為我們不想等待,計劃總得從某個地方下手開始執行才會實現。我們希望這場運動成為城市裡的綠色革命,讓市民有機會真正接管公共空間。畢竟大多數的經驗中,城市裡的公園和公共空間往往由專家及市府替民眾打造,市民在其中創造自然的例子少之又少;因此即便只是微小自然空間的創作,仍象徵著重要的里程碑,這些空間是由市民之力累積而成的。」

這次的工作坊因為大家的參與,Vincent 和 Bennie?收集到的經驗與記憶已超過原本的預期,如果未來可以建立一套讓大家自由匯入城市裡自然空間、經驗的資料庫,他們相信這些資訊會是極有潛力的檔案,未來可以衍生出各種無限的可能。

 

image c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 Designer in Residence Taipei

影片、文字 / YS. HSIEH

 

延伸閱讀

BCXSY 城市印象走讀 -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專訪
開源:臺北主觀地圖 / Viviana Narotzky -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專訪
DIT : DO IT TOGETHER / Siem Nozza -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