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嘉慧
〈在地終老〉我們都將會老:老人日間照護空間淺淺談/林嘉慧
在臺灣,自 1993 年起進入高齡化的社會以來,65 歲以上的高齡者人口比例在 2015 年時已達 12%,這個數字大約是 280 萬人。依歷年來這樣的急遽的趨勢作為估計,預計在 2018 年將邁入 14%的高齡社會。這個超越世界趨勢的處境,即刻帶來了以高齡者為對象,從日常生活照料到長期照顧必須關注的各種面向的社會議題。其中,2018 年,由國家率先起頭並負起主要責任的長照體系即要付諸實行;長期照顧法也已於 2015 年4 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互相支應的長照保險制度也會在 2017 年採全民納入保險的方式進行。政策面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的慈善單位與民間組織想要從事輕度失能及失智老人照護服務這領域的機會,但是除了軟體構想及營運策略的推演之外,硬體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似乎無法脫離一般制式醫療合併安養照護機構的刻板作法,造成照顧方式生硬與整體品質的無法俱全。身為專業的空間設計者,除了基本的無障礙設計規定與通用設計觀點必須具備之外,在面對這樣的狀況時,主動理解營運單位的需求及照護原則是設計工作起始的第一個任務。必須提醒的是,各身體階段不同程度的老人照顧服務應該是照護非醫務;要以個人照顧的過程為主軸並非以醫療具目地性的成果目標。
2014 年行政院推行的『一鄉一日照』,讓社區型日間照顧中心扮演了已經是失能或失智的長者延緩進入長期照顧機構之前的重要角色,也是整個長照體系網絡裏的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輕度失能與失智的長者行動日常尚能自理的情況下,空間的安排與規劃應該必須呼應各樣生活照顧的需求;並在照護空間的安排中,配合個別化單元照顧理念(unit care)與多樣的日常課程來進行日常生活的場域設計;創造有『家的感覺』的屬於『家的環境』。
北投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位於北投石牌捷運站 5 分鐘路程範圍,周邊有好幾個社區集中。作為北投在地長輩聚集的空間,這個設計的概念主要是希望藉由在地北投溫泉形象帶來輕鬆自在的印象。因此在裝修材質的應用上,採用了大量的木頭質感並於入口處設置可作為社區互動場所的泡腳區;同時,以局部具彩度明顯的連續片狀天花提供輕度失智所需的定向性徘徊走廊空間界定。翠綠色的水平延展局部天花加上垂直的木質裝修與該中心名稱『喜樹園』恰巧構成了整體印象的交相呼應。獨立個別的小家照顧單元,順著徘徊走道依序配置, 中間還有室內療癒植栽的安排以作為公共及私密領域的區別。接受照護的長者藉著半開放式的內部自由使用空間與活動課程的安排,從事學習群體與個人的生活狀態的建立並經營自我重心與自主成長;長輩的生活照顧仍然必須採用個案管理的精神,提供個別化的差異性服務,比如說,定期的復健計畫或旅遊參訪,也能提升與維持生活自主的能力以延緩身體機能的老化。
(翠綠色的水平延展局部天花做為失智者定向空間的引導)
(單元照顧空間與公共開放的內部徘迴走道)
若非是重大傷病或是意外事件奪走生命,我們都將會老,只是時間的前後而已。作為集體意識中『老』的面向議題來做為設計的討論,我們如何服務別人與如何在不同身體健康的階段接受照護服務,其實一直都是軟體先行,硬體跟隨。『老人空間』的設計看似當紅潮流底下的設計發揮,有限的硬體預算與尚未擁有成熟營運觀點的新設立單位,永遠不足的照顧服務人員,其實這一路將行,眼前的驚濤駭浪永遠看似少不了。
/
ACHL ARCHITECTS 林嘉慧建築師事務所社會福利照護空間專業設計經歷:
金門日間照顧中心新建工程 | 金門社會福利據點修建工程 | 臺北北投日間照顧中心 | 花蓮鳳林日間照顧中心 | 臺東鹿野日間照顧中心 | 花蓮光復日間照顧中心 | 新建大樓臺東東基公益大樓新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