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文 | 丘如華
文章一覽 / 2012 年 / 都市。國際經驗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型文化活動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丘如華

文 | 丘如華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文字大小: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型文化活動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丘如華

 

原風景的重現

小豆島是瀨戶內海中僅次於淡路島的第二大島,面積約 153 平方公里,氣候溫暖有如地中海,適宜種植柑橘及橄欖,約一百年前開始種植橄欖,成為日本橄欖的發祥地,橄欖油與醬油、素麵是島上三大特產;1954 年木下惠介執導的日本經典電影「二十四瞳(註1)」以昭和時代戰亂背景的小豆島為舞台,描述一名年輕女教師前往小豆島南端的田圃分校與十二名學生感人的故事。島上著名景點「二十四瞳映畫村」便是由 1987 年電影重拍時使用的外景地改建而成的。

                           (二十四瞳映畫村內的校園一景。 攝/詹蕙真)

小豆島山間錯落著綠油油的梯田,形塑出當地居民農耕生活因應地形而生的文化景觀,其中「中山地區千枚田」被選為「日本棚田百選(註2)」,流經梯田的湧泉河「湯船之水」則是被環境省選為「日本名水百選」。每年季節交接時刻,有著在農村舞台進行地方酬神戲劇的傳統儀式慶典,農村歌舞伎舞台在過去沒有媒體的年代,有著聚集農村人群、謝神、歌舞娛樂、民俗技藝、傳播訊息與政令傳遞等諸多功能,在季節交接的時刻,由農民在農村舞台演出,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是當地重要文化活動;在日本各地尤其是瀨戶內海周邊德島縣與香川縣一帶,都保存有相當傳統的農村舞台與文化。在小豆島,農村歌舞伎已被香川縣指定為「無形民俗文化財」,而島上肥土山與中山地區兩座農村歌舞伎舞台更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
 

                          (王文志「小豆島之屋-倉廩實」。攝/詹蕙真)

戶內海國際藝術祭則嘗試將現代藝術與傳統結合,臺灣藝術家王文志先生創作的藝術作品「小豆島之屋-倉廩實」以中山農村舞台為發想,結合當地社區民眾與海內外學生,共同創作一座高十五公尺的竹編劇場,不僅希望讓居民傳統表演擁有新的表演空間,也希望作品創作過程凝聚村民的情感。創作過程從砍竹、修飾、建造到劇場表演,都是居民與香港大學學生志工合力完成,開啟了島上居民與學生的國際交流,對彼此來說都是一次跨越語言藩籬的生活體驗。

                      (「小豆島之屋-倉廩實」空間內部。攝/詹蕙真)

二十世紀之後,全球已進入都市的世代。藝術祭把藝術家請到了農村與離島,將原本在大城市中展出的現代藝術,改而展陳在山林河海之間,這也是都市與農村相互串連的手段之一。

像是歌劇、音樂或舞蹈等藝術創作選在農村地區舉辦,其實是重現了過往越後妻有(註3)與瀨戶內海等地區「農村舞台」的記憶,進而將都市與鄉村之間的資源與環境課題相互連結;北川富朗形容:「就像是紐約蘇活區吸引大批民眾前去,若展演地點換成日本鄉村,環境優美且地價便宜。在擁有美麗風景與清新空氣的鄉村,大家可以體驗農村生活與農作,吹著風觀賞大地生息,還可欣賞藝術品,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註4)

同時,藝術空間的轉換,擺脫了室內空間的限制與束縛,讓藝術不再是僅能透過付費才能交換的商品,也讓參觀者增加了參與的機會,與作品及大自然產生互動。

以直島現代藝術為起始,瀨戶內海各島嶼的文化、產業魅力也開始展現光彩攝 / 詹蕙真)

 

豊島-堆置廢棄物島嶼的藝術再生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善用了離島特色與原風景,找出專屬於各個島嶼的主題,開始廢棄島嶼重生的藝術計畫,例如直島延續原本就具有高知名度的藝術計畫,女木島選擇以「風」為主題,男木島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放置藝術作品,犬島以產業遺產再生為主題,大島(註5)則透過藝術計畫為島上的漢生病患送暖。

小豆島與豊島則善用當地食材與天然地形,瀨戶內海風景氣候宜人,其中豊島更得天獨厚擁有豐饒的農漁物產,主辦單位特別選定以「農與食」做為主題重新振興被汙名化以後的豊島,藝術家安部良打造的島廚房(Shima kitchen),改建自聚落中的一棟老舊房舍,室外開放式用餐區環繞著社區小舞台,不定期舉辦演出。島廚房聘請了飯店主廚與食材專家與社區媽媽交流,利用豊島海陸特有的在地食材做出家庭料理,如今成為凝聚了藝術、音樂、舞蹈表演與飲食的社區空間。

           (座落於豐島梯田之間的藝術家 田千春作品,家的記憶。詹蕙真 / 攝)

與瀨戶內海藝術祭合作的香川縣政府當初其實不希望作為日本隔離漢生病患的大島以及發生產業廢物事件的豊島,納入計畫當中,但是北川富朗堅持應該納入大島與豊島才能讓瀨戶內海作為一整體概念呈現。

1975 年名為「豊島總合觀光開發」的公司向香川縣申請許可證,並在獲得許可後自1978 年開始在豊島西側投棄廢棄物,據推估超過六十萬噸的產業廢棄物持續汙染著豊島的環境,期間更曾非法燃燒廢棄物,1990 年被揭發後成為日本戰後最大宗非法產業廢棄物投棄與燃燒事件,在居民持續訴求「恢復家園」的抗爭下,豊島事件成為日本國內焦點,歷經 25 年的奮鬥,香川縣政府終於在 2000 年由時任知事的真鍋武紀親至豊島道歉,與居民達成仲裁並判決賠償,決議在 2016 年以前將廢棄物運往直島三菱公司垃圾處理場作無害處理,豊島事件終告一段落。

島上居民曾表示在這漫長的歷程中最令人欣慰的兩件事,一個是選出代表自己的議員,一個就是獲得政府出面道歉,還給豊島豐美的自然生態。



瀨戶內海上諸多島嶼過去都蒙受產業廢棄物的污染,透過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包括真鍋武紀知事等策劃者都希望讓這座廢棄島嶼的歷史與美重新被看見,讓受傷的自然景觀在人們的歡笑聲中重獲新生。

多年來關注記憶議題的法國當代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繼大地藝術祭「最後的教室」作品,2010 年再度被邀請在豊島創作,以名為「心跳儲藏室」的專館展示他自 2005 年開始收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跳聲,訪客可以在心跳儲藏室中面對著眼前蔚藍的大海,錄下自己的心跳聲,這項創作讓世界上不同人們的心跳聚集在這個小島上與自然共同脈動,別具意義的是選在過去充滿負面歷史的豊島來呈現。

                                           (心跳儲藏室。攝/詹蕙真)

島上最引人注目的藝術計畫「豊島美術館」由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内藤礼合作設計,無柱的水滴狀薄殼館體坐落在梯田間,含蓄內斂地隱沒在豊島的唐櫃山腰,以水作為主題的美術館本身就是藝術品,從美術館可眺望不同角度的瀨戶內海,融合了自然地景卻低調不破壞景觀,讓大自然的陽光、海風與水,都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美術館 2010 年落成時西澤立衛已是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加上在瀨戶內地區也留下作品的丹下健三、安藤忠雄與妹島和世,瀨戶內地區不僅是藝術的群島,更讓是「建築」同時也是「藝術」的作品在山海之間自然地存在,成為日本建築大師作品的朝聖地。

 

(註1)1954 年由松竹大船攝影所製作,由木下惠介導演改編日本作家壺井榮原著小說拍攝的傑出電影作品,1987 年朝間義隆導演依木下惠介腳本重拍本片。

(註2)日本稱梯田為「千枚田」或「棚田」,日本棚田百選由1999年農林水産省構造改善局開發課主催指定。

(註3)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有法國建築師Dominique Perrault設計在十日町神明水邊公園的能劇露天舞台(Pavillon / Papillon ,2006),傳統能劇公演撫慰了新潟地區 2005 年大地震與 2006年初豪雪成災造成的傷痛,為第三屆大地藝術祭開幕時為受難者祈福與療傷的精神地標。

(註4)引自 2012 年 2 月本研究訪談北川富朗內容。

(註5)1909 年大島即設有漢生病療養所,1946 年成為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1999 年統計入園病患有 3923 名,僅 823 位離院,1970 位在院中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