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詹育齊
淺談社區規劃師工作室 / 詹育齊
近來「社區規劃師工作室」引發眾多討論,不管支持或提出建議者,均是後續經營參考方向,身為「社區規劃師工作室」計畫第一線執行者,以下試著整理一些從早期至今社規師資訊,及目前的經營方式讓大家更瞭解社區規劃師制度。
1996 年臺北市開始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首創由空間部門提供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機會;同時為鼓勵空間專業者走入社區,協助社區民眾瞭解自身社區環境,進而提出環境改造計畫,1999 年創設「社區規劃師」制度,至 2010 年共有逾 400 組社區規劃師團隊與社區居民共同完成超過 274 處社區公共空間環境改造方案。2000 年起,為了讓社區營造觀念成為大眾基本知能,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培訓社區培力種子。
2015 年,臺北市政府推動再生計畫(大同再生、中正萬華復興、東區門戶),重啟社區規劃師制度,長期在地進行市政溝通,協助公民參與,於地方建立雙向溝通平台,催化都市再生。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除了延續、滾動過往再生行動形成的社群網絡關係以及地區紮根基礎,亦肩負政策計畫資訊傳遞、促成公私部門對話的觸媒平台角色。 換言之,係透過深化社區紮根與培力,建立政府與民眾雙向交流的多元溝通平台。
社區規劃師工作室絕非僅止駐點單向等待民眾,為了因應地區不同特性,社區規劃師工作室經營模式採取了「因地制宜,建構不同層次之溝通協調機制」,分為:
1.策略議題型:以議題發酵滾動社區民眾意識,主動出擊多於在地駐點經營。
2.人文脈絡型:配合工作室區位及在地特性,在地駐點經營社區脈絡多於主動出擊。
3.鄰里經營型:兼具主動出擊拜訪社群居民與在地駐點並活化工作室空間舉辦小型活動事件以提升社區居民共識。透過持續在地陪伴,視地區需要媒合並引入適時、合宜之相關資源,深化社區培力。
同時隨著網路世代的興起,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網路傳遞,將是未來社區經營的重要媒介,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透過臉書即時更新工作室經營情形、活動事件資訊與相關市府計畫資訊並立即接收民眾意見,透過不定期隨時分享資訊,擴大觸及範圍並提供市民參與之協調機制平台。社區經營絕非僅止於地區設置工作室,我們將透過扎根式工作室經營以及創意行動,讓民眾對市政計畫乃至社區規劃能切身理解、討論、進而匯聚共識,作為都市再生之前置準備,這才是社區規劃師工作室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