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0oniondesign
文章一覽 / 都市。國際經驗 / 2010 年

國際案例——韓國首爾 清溪川修復案

oniondesign

文字大小:

國際案例——韓國首爾 清溪川修復案

你可以想見,此番由河流與人行步道所環繞的鄉間景象,曾是一條首爾運量極大的高速公路?位於南韓的「清溪川河道修復案」體現了一個大城市何以調整其經濟發展模式,讓一條已成為交通要道的公路,修復成它最初的樣貌-一古老而關鍵的城市河道。 為這世界第七大城市創造出一饒富趣味的公共空間。

50年前,首爾曾經存在此清溪川-一彎劃分南北的清流,人們並經常在這兒打水洗衣。隨著南韓經濟起飛,城市向外擴張;且為了因應整個亞洲城市機動化發展速度的需求,各項基礎建設與公路因此大舉興起。緣此,優美的舊水道終於變成了一個「打開的下水溝」,因此其後的建設則逐步讓此河道完全喪失它的功能了。這裡變成了一的城市要道,其後還多了一條樓高六層的第二高速鐵路。



都市更新計畫?

現在已成為往事。1999年首爾市長開始著手進行此一重要且極具爭議性的議題:拆除公路-首都發展與進步的重要象徵,然而事實上,其外觀正在明顯的惡化與衰敗當中。對居民而言,此公路正使他們的生活品質產惡化,亦即其污染指數不斷上升、通風不良、環境污染…等。

首爾市市長李明博領導了此一激進而革命性的「永續更新計畫」(可說是現今的都更表率);拆除公路、並建造一400公頃的公園(寬80公尺,長達8公里),使得純淨天然的溪水再次流經首爾。 可以說,此計畫代表了南韓文化上的重要轉變;首先,在於每日車流量(超過160.000次),其次,在於此公路的集體意識象徵意義。它代表了一個草莽國家邁向現今經濟工業化的里程碑。公路拆除因此而成為一「對抗象徵物」的舉動。 ?

都市更新的想法始於1999年,當首爾市長必須關閉市內3 條主要公路隧道之一時,奇怪的是,在關閉此隧道之後,汽車行駛里程數的總量大幅下跌,研究後發覺,這是因為「柏拉斯悖論」 Braess’s paradox 所導致。

此計畫的推動者暨設計者,黃季研,對於首爾的願景與最有價值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各項調查與諮詢。答案顯而易見;盡可能的保護環境與水資源。他的團隊曾花費六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交通研究,並研發出一套可以精準改善交通現況的模組。

耗資380 億美元,且自2003年七月起,拆除並回收超過62萬噸的鋼筋水泥。終於在2006年11月,啟用了大部分的單位。 23座新建的橋樑,純淨而乾淨的水源,新的綠地與城市的重要公眾場所。其中不乏反對聲浪;例如汽車禁止像從前一樣,自由進出此區;過去在公路周圍數以千計的非法攤商也必須撤離此區。

因此,自小客車數量大幅減少了;人們接受了新的交通系統與生活型態。這是因為相關單位改善了巴士運輸系統,讓市民可以自行選擇自用或者大眾運輸工具。以上轉變對於城市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研究指出接近水道公園區的地面溫度比起400公尺外的溫度平均下降3.6度。河水就像是大自然的空調,讓最炎熱的夏日感到無比涼爽。六月風力的均速比起2005年的同期強勁了50%。 
隨著都市環境品質的提升,也對清溪川周邊的都市更新計畫產生劇烈的影響。由內觀之,反對聲浪指出此計畫已經造成此區「高檔化」的現象,迫使原居民外移。事實上,此計畫著實為居民提供了新建設、服務與人行步道,一改往日的低落環境,賦予河流嶄新的面貌,且毫無疑問的使得全體居民獲利。

一個規模如此龐大的計畫中,存在著許多「必然」與「應然」;必然遭遇困難重重的進程、必然接受對立意見的挑戰;並克服了極大且複雜的技術。它應由社會要角領導,並最終獲得市民的廣泛支持,如此才能完成此一壯舉,並成為世界都更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