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雄本老屋 林小渝、王丞希
萬華陳宅:陽台是天氣也是心靈的過渡區
萬華,這片充滿歷史的土地,是屋主陳先生一家長期生活的地方,這裡的街道不僅見證了他從小到大的成長,也記下在此成家立業的模樣。對於陳先生來說,選擇繼續住在這裡,是對家族情感的延續,也是一種對萬華濃厚人情味的依戀。在不遠離大家庭的條件下,希望能有一個獨立的空間,留給自己的小家庭,因此決定將家中三樓的空間作整理。
屋主陳先生從小在萬華長大,如今自己的小孩也在此成長茁壯
| 陽光、空氣、水為改造重點
萬華陳宅的設計師李植煒,當初從陳先生那邊收到一份13頁的改造需求,他不但不嫌麻煩,還認真閱讀鑽研了好幾天,試圖理解陳先生的需求以及這些想法是否能實體化,設計師笑說,業主的參與度越高,就會對改造成果更滿意,也能有更貼近他們生活的設計。陳先生的改造三大重點為「陽光、空氣、水」,「陽光」就是指房子中的採光,「空氣」則是考慮到萬華街道上混雜著食物的氣味,希望家中能有更好的空氣品質,而「水」則是水質的要求以及重新更換老舊管線。
根據三大改造重點,「陽光」的部分,設計師參考青年旅館的概念,根據採光將室內空間分為核心區與其他區域,核心區是採光較好、人主要活動的地方,其他區域就如睡眠區、收納區等空間,而考量到空間的限制,加上陳先生不打算設置電視,捨棄掉傳統的客廳空間,所以核心區主要為大餐桌連接廚房流理台,進行空間的串連,而一家人主要活動範圍,吃飯、寫功課,或是看書、玩遊戲等活動皆圍繞在核心區的餐桌;針對「空氣」的部分安裝全熱交換器,並根據「水」的要求將舊管更新。
萬華陳宅核心區將餐廳結合客廳功能,透過木桌連接廚房空間
| 從無到有的陽台空間
設計師在現勘萬華陳宅時,印象中客廳空間就是幾個大窗戶,從窗戶向外看去,可以看到萬華街道上人來人往,形形色色的人在街道上移動,這副景象讓設計師覺得非常有趣,如果能坐在這邊放鬆、眺望行人應該會蠻舒服的,因此頭腦瞬間閃過一個想法:「這裡需要一個陽台!」
萬華陳宅本來沒有陽台空間,客廳只有兩面大窗戶
當陳先生聽到設計師提出,從無到有創造一個陽台的想法,先是愣了一下,心想空間就這麼小了,還要進行退縮感覺不合理,經過討論發現,創造陽台空間除了可以輕鬆解決採光問題,也可以讓家與萬華商業區熱鬧的街道有所距離,雖然會稍微犧牲室內的部分空間,但這樣的設計不僅陽光能透過落地窗灑進來,改善室內採光,也能讓空氣流通,為這個家注入了生氣與活力。
室內空間的確不大,因此退縮的幅度必須錙銖必較,最後是以一般走道的寬度為主,對牆面並無特別進行改造,單純將窗戶與窗框拆除後,施作陽台空間的防水工程,再加上簡單的木平台與高腳椅,陽台空間就此完成。
萬華陳宅退縮空間製造出陽台,可見當時窗框的痕跡
陽台對於這個家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這不是一個種種花、休息喝咖啡的地方,雖然夏天太熱太曬,冬天風大又寒冷,但卻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空間。陽台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使用頻率,而是藉由這個空間產生家與戶外的間隔,讓心靈得以不受外界干擾,好好地放鬆和沉澱。陽台的退縮,象徵著一種對生活新的理解與領悟,讓陳先生意識到不必強求一切,退一步反而能獲得更多的東西。
「父子之間很多時候是對抗的關係,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一直有這樣的故事。」陳先生默默地說道,隨著兒子慢慢長大,可能沒辦法理解父親的用心良苦,當有一天,父子間需要一個單獨談話的空間,可以在這片陽台上坐下來,進行一場真誠而深刻的對話。這個陽台不僅提供了與外界的連結,也為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空間,期盼未來的某一天,與兒子在這裡分享彼此的想法或問題,談論生活中的煩惱與夢想,一同眺望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當兒子長得更大,想到可以跟爸爸聊一下的時候,這就是我準備的空間,這個陽台是有未來的。」
陳先生一家圍繞在木餐桌玩遊戲的模樣
在這個忙碌的城市中,陽台像是家中的一口新鮮空氣,它提醒著家人偶爾要停下腳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與平靜。無論是作為一個內外聯結的過渡空間,還是家庭成員心靈上的避風港,這個陽台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