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文/ 林承毅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4 年 / 里裡外外

屬於台北城外的陽台路上觀察 (上)

文/ 林承毅

文字大小:

屬於台北城外的陽台路上觀察 (上)

「陽台?我家有陽台嗎?」當你有意識地隨口向身邊友人詢問,會愕然發現,這處位於家中的尋常空間,早已被多數人視而不見,成為一種熟悉卻陌生的存在?或許你也曾經跟我一樣,對於「我家是否有陽台」而感到疑惑,這不是你每天生活的家嗎?怎麼可能不清楚?後來定神一想才赫然發現,「陽台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人們更期待的模樣而已...」,那就是多數早期的建築,在爭取多一點室內坪數的考量下,被增改建成為室內空間,而被遺忘它原始的機能或模樣。

所以「陽台」還好嗎?尤其在台北這座城市裡頭,是依然健在,還是都早已變了模樣?是否在新舊建築空間裡,依舊能保有其創造初心,作為室內外領域「中介性」的功能,或者早已隨著區位特性,以及人們的居住型態,因而被消滅,或者被善用?以下將嘗試透過路上觀察的方法,以作者所居住之台北近郊士林北投,來展開一場屬於臺北城外的陽台路上觀察之旅,期待能從中找尋出陽台被重視的案例,從而探討當代陽台再利用的多重可能與新契機。

陽台,台北,人與城市生活

當想到陽台,大家會聯想到什麼?是不是記憶殘存在過去曾看過的某一部好萊塢電影裡頭,歐洲街道兩旁上頭的景象,在一個天氣良好的黃昏片刻,有一對美男美女,在一處有著簍空雕飾,種滿鮮花,有著精緻擺飾的陽台上頭,自在地喝咖啡,輕鬆交談的模樣,確實這似乎是多數人對於陽台存在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把鏡頭拉回到台灣,甚至我們所居住,生活的台北,多數人的經驗是相對貧脊的,甚至是忘了我家也存在著陽台?

從古至今,就以一種外壁突出或托架支撐方式,成為主要建築體的凸出延伸物,結構通常附著在建築物外牆,創造出一個與戶外連結的空間,通常在形式上,又可分為懸挑、內凹,以及半懸挑等多種,無論是在西方建築形式裡頭,常見並被視為當代陽台原型的馬爾他式陽台,乃至於東方早期成為一種戲劇演出使用,從早期帶著社交、休閒娛樂功能到近代隨著生活型態,居住習慣,並受限於生活空間不足,而成為曬衣,儲物,甚至植物種植等次要機能性使用,這處如雞肋般,存在感不高但又感覺可被善用的住家空間,也在近年隨著大眾對於居住品質的要求提高,甚至在疫情之後,追求身心的平衡以及對於親近自然的需求下,漸漸引發更多的討論,是否有機會隨著家中成員的生活型態改變,以及價值觀轉變下的生活感創造,展開住家空間大改造,甚至擴大到從城市街景的角度來思考,陽台對於一個家,對於街景,以及城市的重要性,讓陽台這處空間能重新被看見、被使用,且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台北,為台灣的首善之地,由十二個有著不同生活型態的行政區所組成,有著250萬市民,以及約350-400萬人的實際居住以及平日工作生活的流動人口,可說是一處人口無比稠密,都市發展完善之地,雖然近年來因著高房價等政策推動等內外因素,導致人口逐漸外移,但相對於其他城市,一直是屬於高居住密集狀態,而隨著五六零年代高度發展,再加上長期都市更新的緩慢,造就有著高比例40年以上的公寓,也成為都市發展急需面臨的課題。

從台北的行政區來看,位於市中心之包含松山信義大安中山等主要商業地帶,土地更是寸土寸金,隨著稠密便捷的交通所引發之空氣、噪音各式污染,再加上台北獨特的盆地地形所形成的天氣型態,夏季酷熱,冬季潮濕,因此,不開窗而依賴空調,早就成為都市生活的常態,當然在城市裡頭,居住多數人的高比例步登公寓,在早期因著安全性以及追求空間使用極大化考量,早已自行安裝各式鐵窗,甚至透過陽台外推等手法,使其成為完全封閉式或者半開放的室內空間延伸,用以儲物或其他功能,但過去二十年左右所新建之近代大樓式建築,則受限於大樓自治管理規範以及現行法規,比較難做出大的改變,因此,較高比例是流於堆放雜物,閒置等低度使用狀態,而這樣非刻意,但因著生活所產生的漸進式變遷,是否也對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隱約帶來影響?

這樣說,當陽台外推,當鐵窗架起,甚至大樓氣密窗等,看似有效隔絕起內外,而讓室內成為一絕對生活領域,而別於室外的公共及自然空間,這樣明顯的內外有別,雖不是壞事,但會不會久而久之,也造成人與人,甚至人地之間的疏離感,而讓人產生對於城市冷漠的印象,當然從另一方面,這不正是許多人在調侃的都市居住「鳥籠化」的發展情形?或許也從而可思考人與城市之間的居住、生活與關係,當然也因隨著疫情後,人們對於自然、生活的憧憬嚮往,以及對於人離不開土地與自然這樣價值觀的覺醒,陽台這處過往隔絕內外的中介性空間,似乎值得重新思考並想像,有沒有可能反過頭來成為連結內外境之地,就如同人類學家稱為的中介「閾態」(liminality) ,介面性得以連結並聯通內外,所產生的過渡性,能使人更自在地接觸自然,也讓外頭街景能走進來,從原先的生活背景到有機會可以成為生活自然的延伸,也許在過往,人們會認為居住在台北,這樣的平衡生活是種奢求,但也隨著時空改變,逐漸成為一種可能,而這樣的改變醞釀,也許就從台北的近郊地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