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文 / 歐品妤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城市修護 / 2022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2022 村落之聲 Season1 重新聽見老屋的心跳聲:臺北城東散步與聲音採集 | 活動側記

文 / 歐品妤

文字大小:

2022 村落之聲 Season1 重新聽見老屋的心跳聲:臺北城東散步與聲音採集 | 活動側記

文/歐品妤

31度的臺北春天,用聲音開啟一段鮮為人知的臺北老故事。

清朝時期在臺灣建立臺北城,沿著水道將府城建於艋舺之大稻埕之間,最早開發的區域由西至北,艋舺、大稻埕的故事如是大家所熟悉的,是這座城市最早開發的區域。而在同一時期,南門和東門外仍是荒野一片,今天,又怎麼成為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精華地段?

呼應本季主題「城市修護 The Recover of City」,本次小旅行路線自捷運東門站起始,至大安森林公園作為終站,邀請到最會說故事的行走百科全書──李律老師為大家述說城東歷史,以及新舊交替的這塊永康街區,是如何在一棟棟新大樓中,透過有計畫的保留與整修,將百年歷史凝結於此地。

城東的發展起始,要回溯到1895年日本人抵達臺北,成立「臺北市區計畫委員會」。當時的執政者打算拆除城牆,重新劃分臺北城街道。此次臺北村落之聲規劃的小旅行路線,涵蓋了當時計畫中的東門町、錦町與福住町,那個時候這一帶聚集日籍移民居住,而且多是高級官員及學者。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人離開後,取而代之的是外省高級官員們。與艋舺、大稻埕故事中截然不同的主角們,一一在城東歷史裡登場。

 

【打油聲】東門站出口走幾步路,抵達第一站:鼎泰豐總店。

「鼎泰豐是我們見證東門街外省文化與外省美食聚集區域的王者。」

外省餐廳在東門街上一一掛起招牌,便是因外省高官在戰後來臺後紛紛定居在東門。鼎泰豐創辦人楊秉彝先生,一開始是做賣油生意,叫做「鼎泰豐油行」。後因為油行生意差,將店面劃分一半賣起小籠包,賣到連鎖販售、賣到米其林一星評價。20多年前,一位來自日本採訪的雜誌編輯,吃到鼎泰豐後被食物所驚豔,在旅遊雜誌中極力推崇,從此為永康吸引大量日本人朝聖觀光。

鼎泰豐總店(source: 何昱泓拍攝)

【社造討論的聲音】坐在永康公園,談全臺灣第一個做社區營造的地方:永康社區。

1996 年,臺北市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預計拓寬永康公園側邊的道路,將公園地縮減。社區居民發起保路保樹行動,首創「社區公投」保住了公園。他們發現,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為社區做更多的事情,並開始了許多對話與討論。走在永康街區上,看見居民如何透過自己的聲音做出改變,為這裡留下了一隅綠地。

永康公園(source: 何昱泓拍攝)

【旅客酒足飯飽開懷閒聊】永康街步行

走過永康街中段,過去福助町一帶,步行至永康街與金華街交叉口的錦華綠地,經過各式質感的選物店、好吃的各國美食:日式居酒屋、韓國烤肉、港式茶餐廳。因為國際觀光客的到來,帶起街區的繁榮與精緻度。「永康商圈的餐廳很難踩雷,因為店租較高,不夠出色會馬上遭到淘汰。」李律老師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展開永康街步行(source: 何昱泓拍攝)

【高牆外的騷動聲】豔陽下談一段深夜的故事:行政院長官邸

金華街上的行政院長官邸,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古蹟建築。日本時代是牙醫博士松田繁義所居宅邸,國民政府遷臺後,由國有財產局接收,很長一段時間做為國民黨高官官舍,包含主導鎮壓二二八事件的彭孟緝,在此居住長達四十多年。在戒嚴時期,曾經有臺大學生五人在麗水街側的牆上,以油漆寫上「二二八劊子手」的一段歷史。如今走過,深色高牆及不可窺探的宅邸仍散發著森嚴而靜謐的神秘感。

金華街上聽史事(source: 歐品妤拍攝)

【拆除臺北城牆轟隆隆】一行人走在路上找尋1885年的石頭們:臺北城牆遺跡

日本人來臺,拆除了原本清朝所建立的城牆,南、北城牆拆除後皆在現址各蓋了一排宿舍。而原先建城牆的石頭,因為堅實且新,就被日本人利用作為興建臺北古監獄、臺北刑務所的建材。走到清華大學月涵堂這一段,就可以透過正在修復中的宿舍看到舊圍牆遺跡。

整建中的臺北刑務所(source: 何昱泓拍攝)

【古玩生意交涉中】旅途中段來尋寶:昭和町文物市集

千禧年前後永康街區觀光客聚集,日本來的商人喜歡在這裡買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物品。在原錦安市場更新的時候就決定改立為古玩市場,發展當地產業文化。兩岸開放觀光後,商人們會前往中國蒐集古物、古玩,並在這裡設店販售。「昭和町」是一個大範圍的概稱,泛稱城東的東門町、錦町與福住町並往東延伸至新生南路,標誌著日本時代的臺北便是發展到此地。

昭和町古物市集(source: 何昱泓拍攝)

【林蔭陣陣鳥叫聲】轉進一條大樹覆蓋的小巷,靜謐並綠:青田街

青田七六是日本時代保留下來的建築,但有別於標準日本建築,房屋的形緻活潑靈活,是這一棟建築物很大的特色。青田街一帶所有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是日本帝國大學農學院的教授宿舍,終戰以後外省人來臺,則聚集了許多文學家、文學教授。林蔭涼爽的青田街,少了車來人往,鳥叫聲陣陣,更增添了這條街上的文藝氣息。

青田七六名稱由來為青田街七巷六號(source: 何昱泓拍攝)

【喚拜】剛巧在晌禮時間抵達:臺北清真寺

現存臺灣1960年代的建築大多窮而醜,那是經濟不富裕的年代,唯獨臺北清真寺華麗非常。它確真真是1960年代所興建,1957年,因為政府支持,加上中東地區友邦的資助,選址在臺北新生南路二段62號,興建了一座具有國際水準的清真寺。這座建築有標準的摩爾式拱圈、銅瓦洋蔥頂、喚拜塔。穆斯林一天禮拜五次,在青田街巷走出前,臺北清真寺的側邊可以聽見信仰者們虔誠誦念經文的聲音。轉到新生南路上,則會因急駛的車聲而淡去。

臺北清真寺(source: 何昱泓拍攝)

【水鳥振翅】穿過新生南路,進入城市之肺:大安森林公園

在臺北的都市計劃中,在1932年曾經規劃了三橫一縱共四條的林蔭大道。是一個完整的公園綠地系統,串聯20個都會型公園,規劃在臺北只要走500公尺內,就可以走進一個大型公園裡。而今這20個公園中,只保留了一個半,這個「一」便是當時所編列的第七號公園──大安森林公園。可惜這個計畫並未實現,只能由行走百科李律老師從一號公園到第二十號公園一一回顧,重現它們原本該有的位置,在大家腦海中創造了平行世界中的另外一個臺北。

本次活動最後一站來到大安森林公園(source: 何昱泓拍攝)

城市修護並不只是修護保存老屋,同時也是為這座城市保留歷史記憶,也讓我們從中思考,「舊的建築,一定得伴隨著衰老與破敗嗎?」,新舊之間如何能夠和諧融合,共融成城市的一片新風景?正如這趟走讀路程中李律老師未明說但卻不斷被強調的概念:一座城市無論新舊老屋,若能都被妥善修復與照顧,作為城市居民也能在其中被療癒。

本次活動帶領大家一起採集城市的聲音,豐富的旅程不僅是瞭解街道的歷史背景,也動手保留此刻的聲音。除了路線主題之外,沿路也為大家解析建築的樣貌與材料,也介紹永康街好吃的食物。在微熱的天氣中,再認識這座城市一些。

➤延伸閱讀:吳昱瑩|邊走邊看日治臺北城:欣賞拱圈與塔樓構成的城內建築